见陛下意动,姚燕燕又道:“况且,元宵节是阖家团圆的好 子,在这一天里,全国都会放开宵 ,万家灯火一同点亮,街上会挂 明亮的彩灯,天空绽放着火树银花,就连冷清漆黑的小巷里,也有人提着灯笼相携而行……元宵元宵,听起来就有一种 是人间烟火气的热闹,我们的小元宵就永远不会孤单啦!” 她说着说着,靠在陛下的怀里,目光里 是神往,“不止如此呢,城中的河道上,会有一艘艘挂着灯笼的画舫,歌女的乐声会随着画舫一同飘 ……街上有一家卖 烧饼的店,店主会给元宵节的第一个客人多送一个烧饼……” 皇帝陛下静静听着,一开始他以为 妃说的是京城,但听着听着就觉出不对来,因为京城并不时兴画舫,那种 致花哨的小船,只有江南地带河 众多 错纵横的水乡才能兴盛。 妃说的……莫非是她的故乡柳州? 皇帝陛下低头要问,却见 妃靠在他肩头睡着了,她眉眼间还聚着一团倦 ,面容有些苍白憔悴,显然,为了生下这个孩子,她付出太多了。 他小心地把人平放到 上,然后把小宝宝抱起来往旁边一放,自己则躺在他们母子中间,跟着闭上眼睛,打算小憩片刻。 青壶见状,不敢再打扰,悄无声息地退了出去。 元宵节晚宴还未开始,皇贵妃于今 鸣后诞下一名小皇子的事就已经传遍了京城。 太后她老人家乐得见牙不见眼,给阖 上下每个人都发了赏赐,收到赏银的 人个个笑逐颜开,吉祥话跟不要钱似的往外撒,整个皇 都洋溢在一片喜气当中。 飞鸾 就更热闹了,各种名贵赏赐 水一样从太后的慈和 中送了过来,姚燕燕一觉醒来,就见青壶笑盈盈地同她报喜,还将太后送过来的东西整理出一份单子拿给她看。 姚燕燕接过来一瞧,好家伙,光是给小元宵的首饰,就占了 三只大箱子, 人将那三只箱子打开来给她看,一片珠宝的光华闪烁,几乎要晃花人眼。 她仔细瞧了瞧,里头有一对对的镯子、项圈、脚链、平安锁、平安扣等等象征吉祥如意之物,金银玉石、珊瑚琥珀等但凡世人眼中的名贵之物,统统都有,不止如此,这些东西还按着年纪大小从小到大依次排列开,旁边有经验的嬷嬷就笑道:“这显然是一直准备到小皇子十五岁的时候了,太后娘娘可真是有心!” 姚燕燕点点头,心道:太后是什么时候开始准备这些的?她得准备多久? 她起身,从里头抓起一对细细小小的金镯子,套在宝宝的小手上,她挑的那副镯子上分别套了两个小小的金铃铛。 小宝宝这会儿已经醒了,正睁着一对小小的眼睛呆呆躺着,双手轻轻动弹一下,那对小铃铛就叮铃叮铃地响,他显然是听见声音了,小脑袋缓慢地转来转去,分明是在追逐声音的来源。 姚燕燕又从箱子里抓出一个带铃铛的首饰,在小宝宝面前晃来晃去逗 他,不过很快,她就发现,小宝宝只是不时转动脑袋,用耳朵去听声音的来源,但眼睛始终没有看向她这边。 姚燕燕疑惑地在宝宝跟前晃了晃,却发现他的眼睛 本就不看东西,心里顿时一惊,宝宝该不会看不见吧? 一直站在旁边的嬷嬷见娘娘面 有异,又看了看小皇子的样子,心里涌出一个猜测来,便状似无意地提了一句,“娘娘,这刚出生的孩子看东西都不清楚,您要和小皇子玩耍,不如再等上一两个月。” 姚燕燕听了,终于放下心来。她这才注意到这个前几个月就被太后送到她身边的嬷嬷,问道:“本 忘了,你是……” 嬷嬷躬身行礼,态度不卑不亢道:“回娘娘,奴婢姓方。” 姚燕燕便又问了方嬷嬷一些养育孩子的事情,发现方嬷嬷都说得头头是道,听得她心服口服,当即决定把这人继续留着,太后要是不来要人,就当这人是她的了。 今 她本来该出席元宵宴,但现在要做月子,自然就不能出去吹风了。好在现在有了小宝宝陪着,就算要她在屋子里呆一个月,她也不会觉得无趣。 晚上她刚用过饭,就听见高竹子喜气洋洋地进来禀报。 “恭喜娘娘和小殿下,陛下在元宵宴上当着所有人的面,封小殿下为太子了!陛下还说了,等一个月后,您和小太子出了月子,就将封后大典和太子册封仪式一同举行!” 高竹子这话惊得整座飞鸾 的人都不由抬眼去看他,随之而来的是浓浓的喜悦。 倒不止是因为他们是飞鸾 的人,主子和小主子飞黄腾达后他们能跟着一起 犬升天;更是因为主子和陛下的情谊他们都看在眼里,如今主子要封后了,小主子又将被立为储君,他们当然也高兴。 高竹子接着道:“娘娘您是没瞧见,当时陛下说要立小殿下做太子的时候,好多大臣都为您请命,劝陛下一定要立您为后呢!还说您端 贤淑,有母仪天下的气度呢!” 姚燕燕回想起上辈子那些个文臣指着她的鼻子骂她是妖妃的情景,有些怔愣。片刻后,她听见怀里小宝宝发出软软的“嗯啊”声,忍不住笑了下,低头看他:“你也觉得好,是不是?” 小宝宝:“嗯啊嗯……” 第五卷 开盛世 第121章 姚燕燕待在飞鸾 里坐月子, 关于外头的情况只能靠下人们一张嘴来了解, 高竹子报喜不报忧, 只说了陛下要立后立储,却没说朝臣们推举皇贵妃为后, 但奏请陛下暂缓立储一事。这还是元宵宴结束后,陛下来她 里说了,姚燕燕才知道的。 陛下当时坐在 边, 说起这事儿时一脸的不高兴,“这些臣子,事儿真是多, 这江山是朕的,何时立储、如何立储不都该由朕说了算?他们竟然还敢阻挠!” 姚燕燕就问道:“那他们为何阻挠?” “他们说元宵还太小了, 立储一事要等小元宵过了三岁再说。”皇帝陛下说着, 伸手戳了下小元宵的脸, 小元宵躺在 妃怀里,眯着眼睛一动不动, 他也不觉无趣, 继续一下又一下戳着,边戳边道:“那些臣子, 一个个嘴上一套一套的, 其实朕知道, 他们就是怕小元宵夭折了……” 说着,皇帝陛下冷冷哼了一声,“朕与 妃的儿子, 生在元宵这一 ,注定是要圆 长寿的,他们那些人,都是咸吃萝卜淡 心,朕看他们就是太闲了!” 姚燕燕忍不住笑了,“那陛下是怎么决定的?” 皇帝陛下凑过去揽住 妃,跟她商量道:“ 妃,朕觉得立后仪式必须举行,但是立储仪式,还是可以拖个两三年的。”见 妃面 疑惑,他连忙解释道:“ 妃你别急,朕已经立小元宵为太子了,只是把立储仪式拖一拖而已。” 姚燕燕奇怪道:“既然如此,为何不一起举行?” 皇帝陛下尴尬地挠了挠头,说道:“户部那边给朕看了单子,说是一再节俭,立储仪式也要花费足足五万两银子,虽说去年也挣了不少钱,但要养兵、赈灾、推广水车、还要给收容难民,囤积粮草、建兴文馆……好多好多地方要花钱,朕想来想去,只能暂且委屈咱们小元宵了。” 姚燕燕想了想,问道:“那立后仪式要花多少钱?” 皇帝陛下没想到她会问这个,倒也没隐瞒,说道:“户部尚书说当年太后被立为皇后时,仪式上花费了五十万两,不过那时候不是底下人贪污嘛,如今那些蠹虫都被抓出来了,估摸着只要十五万两就行了。” 姚燕燕注意到了,皇帝陛下说起立储仪式时,说的是“足足五万两”,说起立后仪式时,说的是“只要十五万两”,明明后者比前者多了十万两,在皇帝陛下眼里,好似占到了便宜一样。 姚燕燕想到如今国内到处都要用钱,便道:“不如将立后仪式一并延缓吧!臣妾现在已经不在意这些虚礼了。” 皇帝陛下立刻摇头,“这怎么行?朕都下旨说了,若是推迟了,叫百姓怎么看你?” 姚燕燕听了这话就笑了,“陛下,百姓只要能吃 穿暖就已经很 足了,他们哪里会看臣妾的笑话?与其将这些钱用在华而不实的仪式上,不如拿出来多买些粮草。再说了……”她空出一只手抓住陛下的胳膊,“只要臣妾把陛下牢牢抓在手里,还怕立后仪式会跑了不成?” 这样独占 极强的话,皇帝陛下听了却很高兴。他十分 动,然后拒绝了 妃推迟立后仪式的提议,“燕燕你忘了,咱们还没有大婚呢!立后仪式和大婚一并进行,这钱不能省!” 姚燕燕微微一愣,是了,她想起来了,去年他们在酒楼里成亲时,陛下就说过,要在 里再成一次亲,如此一来,他们就是真正名正言顺的夫 ,即便是将来死去,也会被葬在同一个地方,骨灰埋葬在一处,永永远远都不会分开。 姚燕燕的双目渐渐变得温柔又明亮,也忘了要省钱的事儿了,她把孩子放进摇篮里,坐在 上跟陛下一起商量起大婚仪式来。 两人自顾自地商量着,完全把小宝宝忘到了一边。 小元宵静静躺在摇篮里,眯着眼睛打了个  气的哈欠,又沉沉睡了过去。 ****** 陛下将要大婚、并册立皇后的消息,如同 了翅膀一般,飞向了全国。 各个州县中负责宣告消息的官差骑着马儿、敲着铜锣,从城镇村县当中缓缓走过,并将“帝后大婚、普天同庆、大赦天下”的消息宣之于众,每家每户都 了条红带子系在门前,既有庆贺帝后大婚,也有沾些喜气的意思。 冯家娘子刚刚将一条细细的红布系在大门门环上,就听见儿子呜呜哭泣的声音从外头传了过来。 她连忙迈出门槛,身影在门前被用篱笆围起来的几亩田地上穿过,就瞧见儿子浑身脏兮兮的,一边 着眼睛,一边慢 地往家里走。 冯娘子几步过去,蹲在儿子面前给他擦了擦小脸,见他身上 是污泥, 口上还有几个小小的脚印,一看就是被别的孩子给欺负了,冯娘子连忙问道:“小宝,是谁欺负你?快跟娘说!” 冯小宝哭着道:“娘,是隔壁的李二狗子和他的跟班!” 冯娘子有些生气,“这些孩子,怎么能随便欺负人呢!”她拉着冯小宝往隔壁走,说道:“娘带你去讨回公道!” 冯娘子自觉是占理的一边,她家儿子被人给欺负了,她带着儿子上门去说理总归是没错的,奈何那家人十分护犊子,就是不肯承认李二狗子带着人欺负了她家小宝。不止如此,那李二狗子还带着一帮孩子再旁边嚣张地扮鬼脸,被冯娘子瞪了一眼后竟还敢朝着他们扔石头! “你们瞧瞧!有大人在都敢这么嚣张,说他没欺负小宝谁信啊!” 冯娘子这话刚落下,那家人还没反应,李二狗子便叫嚣道:“俺爹娘说了,你们是逃难来的吴国人,不是我们李家村的人!你们滚出我们李家村!” 旁边几个孩子跟着附和,“滚出我们李家村!” 那家大人就站在旁边冷眼看着,明显也是这个意思。冯小宝害怕地往他娘身后缩了缩,哭得更大声了。 冯娘子又气又急,忍不住去捉李二狗子的手,想叫他给自家孩子道歉,还没碰到呢,就被那家妇人狠狠推了一把,跌坐在地上。 “好不要脸!小孩子间打闹玩耍罢了,大白天的她竟然要打我家孩子,乡亲们可得来评评理啊!我早就说了,这些吴国人跟咱们村就不是一路的!” 这处热热闹闹的, 引了不少人来围观。大多是站在李家那一边的,而跟冯娘子一起被分到这李家村的吴国人,听到动静也都赶了过来,帮忙扶起冯娘子,同他们说理。 谁知人越多,这事儿就越搅合不清!众人说着说着,言辞 烈起来,竟还有人动起了手。 这下子可就 套了,冯娘子一边护住自家呜呜大哭的孩子,一边劝说乡亲们不要打起来,男人们的相互唾骂声,妇人尖细的声音,和孩子的哭声等等混在一处,远远传了开去。 刚巧今个儿县令大人下来巡查,李家村的村长正殷勤地领着县令大人往里走,打算让县令大人看看自己的业绩呢,结果两人才进村走了几步,远远就瞧见田地旁一群人打了起来。 村长的冷汗一下就下来了,立刻上前大声斥责道:“住手!统统住手!县令大人来了!” 一句“县令大人”顿时让众人清醒了过来。 不久后,新任的赵县令被人恭恭敬敬地请到村长家堂屋中坐下,方才打起来的那些人则一个个蔫头耷脑地站着。 这位赵县令是几个月前才上任的,他便是当时和李数一起入了殿试的那名贡士。当时他太过紧张,殿试的成绩不高,好在也得了个进士出身,别个儿年岁上了三十的进士都能取得一位美娇娘,他却没人看得上,不过他也并不 到沮丧,能考中进士,已经叫他欣喜若狂了。 跟李数这样只是外放出去历练一年就被召回京城的人不同,赵县令估摸自己要在这个位置上再坐两年,才能得到晋升的机会。他第一次当官,但办事勤勤恳恳,三五不时就下来巡查,今个儿刚好巡到了李家村,没想到遇到了这个事儿。 他了解了前因后果后,就命李二狗子和那几个孩子给冯小宝道歉,又将打起来的人各罚了两 子,在县令这样的大人物跟前,这些村民不敢撒谎更不敢敷衍,一一照办。 待村民的情绪都稳定下来,赵县令便道:“陛下下令,但凡是加入我齐国籍者,不论他从前是什么身份,现在都是我齐国人,你们不可再借此搬 是非。”这句话是对那些挑事的人也是对整个李家村说的。话毕,他看向冯娘子等人,说道:“上头已经下令,但凡入了齐国籍, 后就须得着齐国服、说齐国话,再过两天,本官就命人将告示贴出来,你们既然已经是齐国人, 后就不要再着吴国服饰了。” 冯娘子等人羞愧地垂下了头。 又过了几 ,冯易从军伍中回来,手里提着两包糖盐,还有五斤米面。 冯娘子见他回来高兴,却又叹了口气,道:“你买米面也就罢了,买那包糖作甚?糖多贵啊!” 冯易笑道:“陛下和皇后大婚,军中人人放了三天假,这糖是军中发的,不费钱。” “真的!”冯娘子闻言,惊喜地笑了出来,又道:“你们爷俩等着,我去给你们煮碗糖水喝。” 冯小宝听见有糖水喝,高兴地跳了起来。 冯易注意到他们母子身上穿着的都是齐国的服饰,问她原来的衣裳呢? 冯娘子便道:“这就是用原来的衣裳改的,你的那几件我也给你改了。”她说着,便提了那天小宝被欺负的事儿,眼见男人要发怒,她连忙按住他,说道:“你别去,县令大人已经为咱家主持公道了。县令是一位好官,村长人也好,当初咱们刚来李家村的时候,不就是村长空出屋子让咱们暂住?还找人帮咱家盖房子,咱们不能给人家 麻烦。”说着,又将县令最后对他们说的那番话告诉了自家男人。 她道:“孩子他爹,我觉得这样很好。咱们既然是齐国人了,就不能再念着吴国了,这村里有些人因为咱们曾是吴国人就看不上咱们,大概也有咱们整 穿着吴国服的缘故。”她认真地看着自家男人,继续道:“孩子他爹,我想带着孩子融入这里,咱家要里里外外都做一个齐国人。” ***** 陛下大婚并册立皇后的圣旨下了以后,各部就迅速筹备了起来。 这可是仅逊于皇帝登基大典的重要仪式,半点都马虎不得。 京中刚刚过了年,本就还处于热闹喜庆的氛围中,在加上太子诞生、陛下大婚一事,估摸这喜气还要延续个大半年。 御书房里,封元禀报道:“陛下,自从让吴国人‘移俗易服’的政令下达以后,国内收容的吴国人与当地百姓,就很少再起冲突了。” 皇帝陛下点点头,“看来这事儿卓有成效,以后收容难民也要这么办。” 封元点头,又说起李数和他夫人 出了提纯蔗糖的法子,产出的蔗糖比以往更甜更白,如今已经运出海外贩卖,往吴国和陈国也销去不少,约莫再过阵子,又能有大笔进账。 皇帝陛下现在一听到有钱进账就高兴,提了要赏赐李数和周晚香后,君臣又在御书房中呆了一两个时辰,眼见天黑下来,便告辞离开了。 皇帝陛下便回了飞鸾 。 姚燕燕如今已出了月子,封后大典定好了在十天后举行。皇帝陛下回到飞鸾 时,见 妃去了慈和 没回来,他也不在意,继续往里走,去逗 小元宵。020magAZiNe.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