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金、银、铜、钞、布……各种各样 易物的存在会带来哪些问题,宝钞一坏再坏到底是为什么,为什么有必要统一钱法,应该怎么来管……甭管现在可不可行,他只负责先讲理论。 国初为什么要定下各种户籍分别?如今军屯产出都需要输送粮饷补充、准备募兵之后还需要专门的军户吗?户籍不卡死,只靠钱粮供应能不能 足保证兵员、匠人、徭役的人力? 因此还是需要很多钱,那么从海贸行开始,把转运的加耗支出、徭役雇工支出渐渐由商行承担,把经商的限制制定好,把税率和账目都制定好,甚至把朝廷中央包括 廷采购这些最大客户都纳入到商税体系里面去,商税的规模能达到多少? 然后这采办法、库法、预算决算法,在账法的支撑下,能不能够更有效地管住节 问题? 如果老百姓的徭役负担能减轻,那么逃籍之人会减少,人丁增多之后田赋及其他税收又能多多少? 最后又回到钱法,如果通过账法统计,知道大明有多少银钱 动,那么有没有可能评估出资金规模,稳住陛下所说的宝钞信用? 这是很系统的一套东西,大量的细节需要结合当前的实际。 但确实如朱厚熜所想,其自洽 和理念是让他们脑 打开、有如接触到新世界的。 他也已经想通了,一个人的头脑是不够用的。 作为皇帝,他不用解释这些东西从哪来,理念先传达出去,借众人之力完善。 既是探讨,也是筛选。不懂的、不认可的,终将被他淘汰。剩下的人,才是帮他去执行将来新法的班底。 “最难之处,始终在于将来田赋以外的一些税目,能令士绅也依律上 。若家境殷实之官绅,考绩之下,这点税款倒也不足为虑。只是为官之初,俸薄而支用多;贪 难填之人,也总会有。”朱厚熜站了起来,“先用午膳,随后再议。如何定下官吏待遇之法令廉洁奉公之人不用忧虑生活,如何使宁愿花银子上下打点捐名的士绅 税,还有银钱 动之法,尽可放开思绪,通盘考虑。” 士绅花钱少吗?很多,就像陛下说的,上下打点, 来送往,地方捐献,经营关系。 可是让这个群体也 税……这一点,其实并不是没人提过。读书人之中也有当真 怀天下的,这样的提议,之前还真的有人提过,他们并不陌生。 这次是陛下提,意义截然不同。 但陛下也说了,这只是他胡 思索之后的想法。最终新法定下来是什么样的最终样貌,大家还有足够多的时间商议、改变、完善。 所以还要考虑到方方面面,去想这一整套的东西。 一直说什么牵一发而动全身,那现在那全部头发和全身都先摸索一遍吧。 这顿午膳,众人只觉得头皮发麻又发 ,似乎脑子又在生长。 还没法融会贯通,还理解不了其中所有 义,但知道这是再开新天。 皇帝现在也考虑着,这新天地里,帮皇帝打理天下的勋戚官绅们应该如何给予足够的 励与动力。 所有的症结,他都决定放在钱字上,好好理一理。 至于皇明祖训? 虽然知道你不在乎,我们其实也不在乎,都是看情况拿出来说说。 但没想到你这么不在乎。 吃饭的众人不由得偶尔偷看一下皇帝。 你真的是太祖皇帝的子孙吗? 第159章 密匣直奏 这天没熬老头,申时准时放值。 但众人的脑袋是懵的,新东西冲击带来的后果。 承天门外的六科廊直房里,还没下班的官员们只见到他们一个个皱着眉头走出来。 没有互相聊天客套的,每个人都心事重重。 这一大帮人行走在那里,小官吏脑海里冒出几个字:失魂落魄。 坏菜了! 新任刑部尚书一到, 里就不知又出了什么大事! 他们想得没错,确实是出大事了。 大明这片天地之上运行着的那套规则之幕,现在正在背后重新酝酿着该布置成一个新的舞台,等待这幕布揭开。 十八位重臣加上张璧在下午又听明白了一些:这个新的舞台,不是要把全部士绅阶层都打倒。但聪明的就该看得出来,他们仍然有最大的优势适应新的规则,改变成为一个新的群体。 不明情势的才会化为灰烬,腾出更多的空间,去达到陛下说的那一点:给更多人出路,百姓要能看到希望。 这仍旧不能解决百年后重新会凝固起来的 本问题,所以陛下最后又指了指御书房里的那块匾。 那是利益的驱使,以利益为线索。 驱使勋戚,驱使能看透形势的士绅,驱使多出很多希望的子民。 朱厚熜知道他们还不能完全看透。 也不能让他们完全看透。 正如他们以为自己要在广东急着试行新法,但他只是用广东先做一个例子,让更多聪明人看清形势,把新法先推到第一阶段。 所以朱厚熜让他们先多想,而他自己也继续多学。 那个皇家万法馆,他们又怎么知道准备把知识“学杂”的皇帝筹划着一所将来的大学呢?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 第一步要将百姓从徭役里解放出来,释放更多农业上的生产力, 食之。所以国策会议定下来的三年国策里,有水患水利摸底。 第二步只能靠大明内部最大的市场:官府采办来刺 ,奠定手工业转变为工业、小商业转变为繁荣市场的基础。 第三步才是应对这个金钱需求量越来越大的内部市场,改革货币,彻底奠定统一的财税体系。 而这个过程里,他还有另一个战场:从用儒学的皮开始,到引入真正的科学思想,最后改变教育与上升渠道方式。 谁说变法规定了只能变一次? 任重而道远,目前的大学前身里只有三个中老年艺术家、诗人。 唐伯虎、祝枝山、文徵明三人排排站在朱厚熜面前。 “如果暂不知这皇家万法馆供奉是什么职位,不妨理解为御书房行走,又或者另一处翰林院中的学士。”朱厚熜笑呵呵地看着他们,“都是奉朕之命办事。你们三人都科途坎坷,也别再不停应考了。才名卓著,朕都赐同进士出身。只是你们都不在朝廷任官,你们只担任皇家供奉,由朕皇庄的子粒银支俸禄。” 三人先是喜出望外,然后听到不在朝廷任官,又都很疑惑。 文徵明忐忑问道:“陛下,不知这皇家供奉,平 是何差遣?” “现在正有一桩差遣,但你们刚刚抵京,且先歇数 。”朱厚熜又很有趣地看文徵明,“朕听说江南都在传谈,文家有女,你莫不如做个国丈?” “……小女姿容 陋,难登大雅之堂。” 三人里最帅的竟是文徵明,怪不得宁王曾经想招他为婿。 “因为传得广,朕听说地方上已经准备将你的千金列入秀女名册了。”朱厚熜又说了个让他眼前一黑的消息。 他是二月份随接到消息的李充嗣他们一起进京的,还不知道这件事。 虽然今年不 婚嫁,但他还来不及为女儿议亲就受召入京了。 “且随天意吧。” 文徵明看着他,你不就是天? “……陛下,既是数 后便有差遣,臣等蒙陛下同进士出身,当尽心竭力先做准备。”祝允明开了口。 朱厚熜想了想就说道:“若说准备,便是先好好放松,游览西苑, 诗作画,活跃才思。这差遣,也是让你们南下广东,游山玩水遍览风物,以诗文画作留下见闻。放心,一路自有随行锦衣校尉及内臣安排,定然舒适,舟车劳顿尽量避免。” 三大才子:??? …… 三大才子下广东充当人形照相机,物尽其用。 皇家万法馆里,刻书局也在筹办。 都是花钱的事,所幸登基以来抄出来的钱暂时还够用。 而魏彬那边从正月安排下去之后,京内京外勋爵们最终的消息也都回来了。 除了剩下的皇店、官店干股折价并入皇明记,或多或少也拿了些银钱来入股。 朱厚熜无所谓他们有没有瞒着哪些生意,框架搭起来了,以后的分化、国法都在那里。 这个时间,仍旧在学习的老年班之中,有一个人要休学了。 乾清 中,王守仁 脸哀容。 朱厚熜轻叹一口气:“宣你进京,竟让你误了与父亲的最后一面。龙山先生以南京吏部尚书之职致仕,一生劳苦功高。去年有人请奏封你为新建伯,这个伯爵,追赠令尊吧,另荫一后辈为锦衣卫副千户。” “……臣谢陛下恩典。”王守仁哽咽着跪拜。 “此去丁忧,好好讲学吧。”朱厚熜凝视着他,“先生学问,朕还在研习。天理难穷,良知却是天下人人应当追求的。朕知道先生有心宣讲学问,但先生本领不止于学问。家中子侄辈若有于兵法有天分者,先生悉心教导。将来建功立业,这新建伯,是可以传下去的。” 王守仁心头一震,抬头看着皇帝,然后再次叩头谢恩。 这句先生在私下里喊出来的意义是不一样的。 想着自己刚到京就被他点上经筵,想着他通过让自己辩论经义将自己选入御书房,然后又代替杨一清参预机务。 让自己停留在文官序列里离一部尚书只有一步之遥了,如今却仍然把一个世袭伯爵的可能留给了王家。 朱厚熜让他起身之后就叹道:“学问之事牵连太广,但朕相信天下读书人会慢慢改变观念。王卿此去,朕还有一物相赠。” 王守仁这下明白陛下的意思了。 陛下也觉得理学已经不再合时宜,但心学想要登堂入室,实在不是一件容易事。 但今天追赠父亲新建伯、荫一后辈为锦衣卫副千户的恩荣传出,人人皆知王守仁在陛下心目当中的分量。 还有什么东西相赠? 王守仁只看见黄锦捧过来一个盘子,上面有一个盒子。盒子上有一把锁,旁边是两把钥匙。再旁边,还有一个小印盒。 他心中剧震,想起当时随梁储南下的那枚闲章。 朱厚熜对他说道:“此印由祝允明手书知行合一四字,朕将此印赐予你。此匣铜锁,唯此铜钥两把。朕留一把,你留一把。那《大明财税制度草案》,回乡之后见闻,观邸报诸事有何见闻,乃至于 常琐事,你皆可凭此匣直呈入 。” “陛下……这……” 王守仁万万没想到会得到这样一套东西。 这不是银章奏事,但很明显是更加亲近的。 有了梁储的珠玉在前,谁不知道这一枚银章将来又可能发挥别的用处?020magAZINe.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