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才贺通判的话林远秋也是听明白了,这是在说,衙署 本支付不出州兵的军饷,所以在今年之前一直都有减少兵卫的人数。 听贺通判的意思,今年倒是没再减少人数了。 至于为何没再减少,不用贺通判多解释,林远秋也能想的明白。朝廷每年拨下的军饷是依照两千四百多人的量,如今营中兵卫只剩九百多,等于不用衙署另外贴补,这些银钱已足够维系所有兵卫的军饷开销了。 而这样的做法,在严同知和贺通判看来,算不得吃空饷,毕竟朝廷的银钱他们可都用到了军饷上,并未从中挪用半文。何况前任知州大人就是如此的 作,他们也只是有样学样而已。 再则,衙署贴补不出军饷可是事实,这种情况下,不管换了谁过来,怕也只有减少兵卫这一解决办法了。 此时林远秋的脸 并不好看,虽知道严同知与贺通判的做法是无奈之举,可他这会儿想的要更多一些。 如今天下太平并无大战事发生,这些兵卫倒可以得过且过的撑着一方安宁。可若是时局突变,首当其冲的便是他们这些临近边境的州城,届时只凭区区千人的兵卫,怎护得住永宁州的百姓。 等失了城,死伤了百姓,那时自己战死也就罢了,可若还活着,想必圣上,头一个要治罪的人就是他。 而罪名,自然是吃空饷了。毕竟朝廷下拨的军饷可是两千多名兵卫的份额,可实际人数却连一千都不到,不治你还治谁。到时谁还管你有没有装银子进口袋啊。 想到这里,林远秋突然有种接了个烫手山芋的 觉。 再看严同知和贺通判一副终于 下担子的轻松模样,林远秋毫不客气道,“若 后圣上治罪,想来同知大人和通判大人也难逃罪责才是。” 说罢,林远秋起身就出了大堂。 见状,钟荣和钟锦安,还有钟锦华紧随其后。 很快,大堂中只剩下呆落木 的两人。 待回过了神,心惊不已的严同知和贺通判,忙“林大人林大人”的边喊边追出了衙署,只以为林远秋这会儿就要写了折子给圣上。 林远秋吃得才没这么 呢,自己把此事报给圣上,除了免去严同知与贺通判的官职,其他一点帮助都没有。 相反的,他们永宁州的兵数定额,说不定还会因为这件事而被朝臣们提出减少,届时人家给的理由肯定充分,既然你们永宁州养不起兵,那干脆就少养些呗。 要真是这样的话,到时自己恐怕哭都找不到地方。 所以林远秋认为,当务之急,自己还是快快把永宁州的经济搞上去。 只要有了经济,就不用再担心会发不出军饷,自然而然的,先前减少的兵卫数也很快能补了回来。 而林远秋,方才之所以对严同知和贺通判这样说,其实是有另外的目的在里面。 众所都知,通判虽在官阶上不如知州,可他的存在,是专门对知州起监察作用的,而朝廷这样做的目的,就是防止知州职权过重,专擅作大。 再有,凡兵民、钱谷、户口、赋役、狱讼等听断之事,通判也有与知州一起签施行文书的权利。 想到自己马上要开动的大搬迁政策,林远秋觉得,为了避免出现无谓的反对,这会儿他很有必要在气势上先 严同知和贺通判一头。 但凡官场中事,常常不是东风 了西风,就是西风 了东风,而胜算的大小,看得自然是谁先占上风了。 不得不说,林远秋方才的态度确实让严同知和贺通判心惊不小。先不说林大人什么来路,背后有哪些人撑 ,就冲他们两人想安稳致仕的心思,想来 后,也不会过多干预林远秋的治州之策了。 …… 此次去兵营,除了岳父和两个舅兄,林远秋还带上了十几名衙役,再加上严同知和贺通判,一行将近二十人。 四辆马车,行驶的速度不慢,很快就到了郊外兵营。 待看到依次排列的一排排的房舍和厢房,以及方便兵卫们训练的校场时,一股油然而生的 悉 让钟荣忍不住的兴奋,丁忧到现在已过去将近五年,钟荣实在太想念壁垒森严的军营生活了。 一般兵营的选址都会在易守难攻的地势上。林远秋看到,营地的北面正是峭壁险峰。这样的位置,绝对不用担心会有敌军从北面攻击过来。 再看内营,除了兵卫们用于训练和生活的场所,另还有兵器库、粮仓,以及军医处等其他建筑。 听到知州大人过来,领头的十来个佰夫长,很快把手下的兵卫们全集中到了练武的校场上。 近一千的兵卫,统一的穿着,看着气势倒是不小,想象若是再加上一倍的人数,这场景,可想而知有多壮观了。 当所有兵卫都躬身与他这个知州大人行礼时,林远秋终于明白,为何历史上会有这么多舍不得放弃兵权的人了,因为这众心捧月的 觉实在不要太 。 “食君禄,受君恩,望诸位与本官齐心一起,共同护卫好咱们永宁州的这番天地,以保百姓们安居乐业。本官今 留话于此,凡兢兢业业、恪尽职守者,自少不了给他的嘉奖,可知?” “知晓了!”众兵卫齐声应答,一时间,校场上响彻了震耳 聋的高亢声。 接着,林远秋便把钟荣介绍给了大家,“这位是咱们营所新来的钟指挥, 后凡营中事务,不论大小,全权 由他来安排!” 而此时,伫立在人前的钟荣,正目视着众兵卫,手上则握着一 五尺长的捍 ,这副 气神十足模样,看着威风凛凛的。 钟荣道,“本指挥新来乍到, 后难免会有处事不尽意的地方,望诸位多多海涵与指正!” 没等众兵卫应声,很快就从队列中走出一人来,三十来岁的模样,观他身着的衣衫样式,便知此人定不是普通兵卫。 只见这人朗声道,“伍长李金山,想与钟指挥切磋一下武艺,望钟指挥不吝赐教。” 很快就有兵卫去牵了马过来。 军营当中,比试武艺是常有的事。这会儿听到有新指挥过来时,自然少不得有与之切磋一番心思的人。说来,这也算是习武之人相互认识的方式吧,不过也有一探究竟的想法在里头。 钟荣不以为意,今 他之所以带了兵器过来,就知道会有这样一遭。 等众兵卫退至两旁,骑上马背上的他,很快就手持捍 冲到校场中,而场中的李金山早已等不及了,看到钟指挥策马过来,他赶紧骑马 击。待看到两人距离不足一丈时,李金山便举起木 朝钟荣打去。 没等林远秋倒 一口凉气,就看到自家岳父右手勒马躲过李金山的木 ,紧接着左手上的捍 迅速朝对方的面门拍去。 李金山大惊失 ,忙侧头躲避,岂知钟荣醉翁之意不在酒,刚才只不过是虚晃一下。 等他快速转过方向后,捍 很快又打向李金山的后背,此时的李金山,已来不及躲开,很快被钟荣击落到了马下。 看到这才几个回合就把人给撂倒了,在场众兵卫惊诧不已,呆愣过后,很快就发出兴奋的高呼声。 众所都知李伍长使得一手好![](//www.020magazine.com/ig/gun.png) ,且他与人比试时,还从未有被打输的时候,可见今 的对手有多强劲了。 这边李金山才从地上起身,突然又有人从兵卫中走了出来。 “佰夫长王永清,请钟指挥不吝赐教!” …… 第192章 小县大城 王永清的话还未落音,人已到了校场中,而后手扶马鞍,轻轻跃上了马背,这匹马还是方才李金山骑的。 两个小兵卫很快给他们的百夫长拿来了开山斧,那斧口的锋利处,在 头的照 下,显得格外的光亮。 不过,林远秋的眼睛却停留在王永清年轻的脸庞上。 方才那个三十来岁的自己也就不说了,这个应该三十岁都不到吧,他岳父已快五旬了,这些人还要不要脸了。 虽知道战场上没有尊老 幼这一说,可想到岳父刚与人比试过呢,这会儿又来一个年轻的,林远秋肯定会有着担心。 钟锦安已把铁链夹 给父亲换上。 而钟荣,还跟先前一样,右手拽着马缰,左手握着兵器,待调转马头后,他便摆出了随时应战的架势。 因都不是长型武器,此时双方之间的距离不过数尺。 王永清一夹马腹,举着双斧上前,待靠近之后便准备劈下去。 按照常理,此种情况下,钟荣该是躲避才是。 可出人意料的,钟荣并无半点后退或者侧身,而是继续提着夹 往前,只不过速度极快,快到等王永清才反应过来,已是与人照面。 钟荣的铁链夹 一朔 开了王永清的开山双斧,随后 头又转了方向,直朝对方的手臂而去。 天下武功,唯快不破,显然钟荣是深知这一道理的。 只一瞬,铁链夹 就拍到了王永清的胳膊上,只听他“哎呦”一声,就跌落下了马背。 这场景,让在场的众兵卫们顿时目瞪口呆,可以说,他们甚至都还没看清到底发生了什么,王永清就已经跌倒在地上了。 一旁的严同知和贺通判也是惊诧不已,原本他俩以为,知州大人只是想让自己的亲信掌管兵营,而这个亲信应该只是略懂拳脚罢了,岂知人家不但会武,且还是个 通之人,实在让人没想到啊。 钟荣速战速决毫不拖泥带水的出手,怎可能不让在场兵卫们连声叫好呢,有些兵卫甚至直接喊出了“钟指挥威武”的话语,一时间,校场上的气氛也是前所未有的热烈。 可见钟荣已用绝对的实力为自己证了明。 王永清和李金山自然也是输得心服口服,军营不比旁处,相比起权利和势力,大家更看重的是战斗力,因为只有它,才能让人在战场上保命。 趁着势头,林远秋又把钟指挥曾经的都教头身份告知了大家,这下在场所有的兵卫,眼里只差冒出星星了。 乖乖,泾州大营可有十来万的兵力呢,这可是十多万大军的都教头啊,难怪会这么霸气威武。 而王永清和李金山一听自己输给的是都教头,那觉得不好意思的心,立马 跃了起来,这可不是他们武力值不行,而是钟指挥实在太强了好不好。 钟荣和钟锦安,还有钟锦华,父子三人并没打算住在军营里。话说他们之所以从京城过来,主要是为了护着女婿(妹夫)的安危,所以还是住在知州后衙更为妥当。 再说,兵营离永宁城也不远,每 骑马来往 方便的。 在离开军营时,钟荣特地嘱咐了王永清,让他安排好人手,明 跟他一起随知州大人去一趟定胡县。 四月二十六是到任的最后期限,明天林远秋肯定要去定胡县接手知县一职。 …… 等回到衙署,林远秋就召集了包括严同知和贺通判在内的所有人,而后在众人的疑惑眼神中,把大搬迁的决策公布了出来。 何为惊雷,这恐怕就是了。 在场的众人里面,除了钟荣父子三人,以及林大柱林二柱和林三柱,还有林远枫他们。其余人脸上的惊诧表情,可用瞪目结舌来形容。 不过只过了片刻,大家就想到了这个主意的好来。 特别是严同知跟贺通判,两人原本就担心州府兵卫少了一大半,怕护不好永宁州百姓的安危,这下,人都住进了城里了,那他们还怕个 的山戎贼啊,届时他们只要把城门好好守住不就可以了吗。 越想越觉得这主意实在是妙,严同知和贺通判仿佛已经看到山戎人在城门外眼巴巴的狗样子了。 哎呦,知州大人不愧是金榜状元,想到的法子真真是太高明了。 除了严同知和贺通判,衙署的书吏们也都是眉开眼笑的。 书吏们虽自己住在城里,可周边乡下还有不少的亲戚住着呢。每到下雪的天,他们最最担心的就是山戎人去村里抢粮,非常害怕听到亲戚中谁谁谁因此送了命。 而搬进城里就不一样了,到时把城门一关,就啥都不用担忧了。 与书吏们同样高兴的还有一旁的几十个衙役。其中有好些个,已经 动的不能自已了。 衙役当中有一大半是家住在乡下的,若依照知州大人的决策,那么自己的 子儿女,还有爹娘兄弟他们,不是都要搬到城里来了吗? 老天,他们不是在做梦吧。 哈哈哈哈哈。 林远秋,钟荣父子三人,以及林三柱他们,是怎么都没想到,大搬迁决策居然是在一阵阵的 声笑语中做了最后的拍板。020mAGAziNe.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