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九十章 钧瓷 这算得上是典型的工地老头套装之一,东西拿出来的时候,东西还没拿出来,唐毅就知道了绝对会有这么多东西。 “你这个是树脂的呀,不值钱的。” 唐毅看了一眼排在后面乌泱泱的人群,直接开口定 的说道。 然而那老头,却着急了,对着唐毅说道:“年轻人你不懂就别 说啊,这个可是清代的汉白玉雕像,就是皇帝塔尖上的东西啊。” 唐毅脑门上汗直冒,这东西,都能跟皇帝沾边儿。 “大爷,你是在工地上买的吧。” “不是,我是在乡下收的,人家从地里面挖出来的。” “我不说这东西是不是从地里面挖出来的,大爷我跟你说,这个东西就是树脂。” “我花了五千块钱呢,怎么可能是树脂。”这个大爷梗着脖子,开口说道:“小伙子你不懂就是不懂,不要 说。” “好了好了下一个。” “小伙子,我看你是年轻,我 本不懂。 我换隔壁的专家。“这个大爷一边说着,一边转头到了隔壁。 隔壁的是之前的会长,他之前扫了一眼,就知道这是什么玩意儿了,没等着他把东西放上去,就直接开口说道:“这就是树脂啊,不值钱的。” 听到这话,老头气冲冲的。 “你们都是骗子,呵呵,就想要说这是假的,然后低价买走。” 这只是一场闹剧而已,很快就有保安过来,把人请走了。 唐毅和这几个专家,都并没有在意。 毕竟这种事情,实在是太常见了,也在他们的意料之内。 一连二三十个人之后,好东西自然是没有的。 可能唯一错的时候是不错的,就是第三十四个。 这是一个女孩,拿着的是一只盘子。 这一只盘子是典型的晚清的青花。 “东西不错,晚清的。” 这个青花盘子,下面落着款,这个款,是典型的 书款。 这个 书,并不是说,他像现在书法中的丑书一样,是一种书法艺术形式。 这一个款,之所以叫做 书,就突出在一个 字,杂 无章。 东西是典型的民窑,古时候的窑工,大多数都不会写字,所以说,在上面写的东西,就是模仿着那些字画出来的。 这是出于什么样的一种心态,想必不言自明。 小女孩听到是晚清的,就特别的高兴。 “这是我家里传下来的。” “嗯确实,有使用痕迹。” “那,价值多少呢?”这小女孩格外期待的等待着唐毅,告诉她这东西的价值。 直直勾勾的看着唐毅,盯着他的眼睛。 这小哥哥怎么这么好看,留着胡子,帅大叔,皮肤怎么这么好。 天哪,简直比明星都要漂亮。 心里面一面泛着花痴的想着,一边等待着答案。 “价值不高啊,就三百左右吧。” 即便是在犯花痴的她,听到值价值三百的时候,也是一愣。 “怎么会。这可是晚清的呀。” “这一类 传的很多,所以说,价值是不高的。” 解释了一句之后,就开始下一个。 一个接着一个。 一直到第五十多个,唐毅才看到了好东西。 这是一个中年人,身上的穿着,是一身休闲西装。 手上带着一块表,劳力士的绿水鬼。 一副成功人士的做派,看样子应该是小有身家的。 给他拿出来的东西,也很不错,是一个放在盒子里面的大碗。 就在第一步的海选里面,绝对算得上是,很好的东西了。 这东西是典型的,明代钧窑。 唐毅把这碗拿出来的时候,隔壁的那里我就看到了,立马就赞了一声。 “嘿,这东西不错。” 唐毅我也跟着点了点头说道:“确实是漂亮的东西。” 单单只是听到这两句话,那一个中年人,我就笑了起来说道:“这是我朋友抵押给我的,说是什么明代钧窑。” 早已经等候多时的摄像机,凑近了过来,特写拍摄。 唐毅也能够开始,详细的讲一讲这一件东西。 这个节目是静海电视台主办,需要在晚上播放的,唐毅本身的长相,等主办方知道的时候,就已经有了炒作的心思。 但是却被拒绝了,可是他们还是给摄像师,下了命令,能特写的时候就特写。 要尽可能的突出唐毅。 没办法,即便这一类节目的受众,主要还是中老年人,但是能够 引一些年轻女孩,还是不错的。 “这一件大碗釉 温润柔和,碗内外各有三处紫斑醒目,算得上是收藏美器。 我要是记得不错的话,在大英博物馆藏,就有那么一件元钧窑紫斑碗。 虽然你这比不上那一件,但也算很不错了。“ “恭喜呀。” “这可是好东西呀,都说钧窑钧窑,什么天下第一瓷来着。” “就是啊,就是啊……” 一个个听到大英博物馆,就开始恭贺起来。 这种好东西,虽然他们看不明白,但是却格外的 凑热闹。 唐毅笑着说道:“碗质地厚重,束口,弧壁下收,底承圈足。 通体施钧窑天蓝釉,外壁施釉不及底,釉面温润,光泽柔和,纯净中富于变化。 碗内壁点缀醒目玫瑰紫斑,紫中泛红,鲜妍隽美。 口沿釉 呈黄褐 ,往下逐渐泛蓝泛紫,及底渐白,沉穆深杳,颜 犹如天际,富有天然韵致。“ 唐毅仔细的看完之后,把东西放回了盒子里面,开始介绍起了钧瓷。 “钧窑属于窑变系的瓷器,理论上讲,它的呈 在入窑之前不能控制。 古人对钧窑有这样的赞美“夕 紫翠忽成岚“,就是说颜 忽然产生变化了。所谓“窑变“,是指进了窑以后,在烧造中才产生的变化,人力不可控制。 行话说‘入窑一 ,出窑万彩’,就是钧窑的本质。钧窑在烧造的前期绝对不可能控制,但经过工匠长时间摸索,慢慢能够在一定限度之内有所控制。“ “晚清以后,社会对钧窑大力推崇,文人推波助澜,比如《陶雅》中这样说: 古窑之存于今世者,在宋 钧, 汝, 定, 官, 哥, 龙泉, 建。”020MagAzinE.COm |